共享經濟的過去與未來實際上是鏈接了社會閑置資源以及社會形態(tài),以此來推動產品的二次商業(yè)價值,減少社會庫存。但遺憾的來說,目前受資本青睞的共享產品,大部分都是披著“共享”虎皮的產品,其實骨子里確是B2C分時租賃的“羊”。
雷軍曾經說過只要站上風口,豬也能飛起來。所以分時租賃的“羊”們,明明都是租賃的生意,卻被生生給包裝成了共享經濟。從共享單車開始為了獲取更大的估值,共享就變成畫給市場最好的一個餅!通過文字游戲,披著概念,混淆了很多人對共享和租憑的認知。
筆者認為共享經濟實際上存在兩個誤區(qū)
1、資源誤區(qū)
共享經濟最大區(qū)別是盤活“閑置”資源,而這個“閑置”是指用戶的資源,而非公司資源。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共享互助。共享經濟應該是 去盤活用戶與用戶的閑置資源,有償與他人分享或積累,從而便于自己使用,最終提升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以達到共享互助的目的。反觀現(xiàn)在共享單車和充電寶卻都是在人為制造新的資產和新的需求。其收取押金和使用費的方式,與我們去景點、旅游時,租個電動車和汽車逛逛本質上實際無區(qū)別。只是范圍上更廣,而帶來的確是使用更難監(jiān)管。
2、形態(tài)誤區(qū)
大部分人認為共享更多的是商業(yè)模式,實際上真正的共享,代表的是社會形態(tài)的升級,因為通過共享人與人信任提升,素質也相應提高,因為信任是導向人與人連接的一種形態(tài),代表了互聯(lián)網化的信任社會。大家更愿意介入陌生的人,信任互助。
過去的共享是團隊增加估值的一把鎖,未來的共享是減少社會庫存的大門,而“信任”社會的升級是正是打開這扇們的一把鑰匙。
當然這個“信任”,也可能是人為的體制來加速推動。就像支付寶建立買家與賣家的“信任”。
從筆者看來短期內是很難達到真正的共享經濟,他代表現(xiàn)有社會正在轉向基于“信任”的共享社會。